第十七平時
M Mons. Vincenzo Paglia
00:00
00:00

福音(約翰福音 6,1-15) - 那時,耶穌渡到加利利海的對岸,即提比哩亞,有一大群人跟隨他,因為他們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。 耶穌上了山,和門徒一起坐在那裡。 猶太人的節日復活節臨近了。 耶穌舉目一看,看見一大群人向他走來,就對腓利說:「我們到哪裡去買餅給這些人吃呢?」。 他這樣說是為了考驗他; 事實上他知道他要做什麼。 腓力回答說:“兩百第納爾的麵包還不夠每個人分到一塊。” 然後他的一個門徒,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他說:「這裡有一個男孩,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; 但這對這麼多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?” 耶穌回答說:“叫他們坐下。” 那個地方有很多草。 於是他們坐下,約有五千人。 耶穌拿起餅來,祝謝了,遞給坐著的人;耶穌也照樣把魚遞給他們,看他們想要多少。 當他們吃飽後,他對門徒說:“把剩下的東西收拾起來,免得有什麼損失。” 他們把吃完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片收集起來,裝滿了十二個籃子。 人們看到他所行的神蹟,就說:「這真是先知,來到世間的那一位!」。 但耶穌知道他們要抓他為王,就又獨自退到山上。

文森佐·帕格利亞主教對福音的評論

這位福音傳道者指出,耶穌「抬起眼睛,看到一大群人向他走來」。 主不該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,也不看疲倦疲憊的群眾,就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。 耶穌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,讓我們學會至少把目光從自己和我們的問題上移開一點,以便也能夠看到別人。 那些群眾站在耶穌旁邊,因為他們需要祂。 在我們也重新發現這種需求之前,我們很難像那些人群一樣行事。 那些男男女女甚至忘記吃飯來聽耶穌說話! 耶穌就憐憫他。 事實上,是他,而不是門徒,意識到群眾對麵包的需要。 耶穌打電話給腓力,問他:「我們在哪裡可以買到麵包,讓這些人有飯吃?」。 耶穌不習慣送任何人回去,即使是那些雖然有需要卻沒有祈求的人。 他讀懂人心並阻止我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東西。 畢竟,每一個好父親、每一個好母親都是這樣的(或應該是這樣的)。 上帝總是良善的,無論是對好孩子或頑梗的孩子。 他無法抗拒孩子們的需要。 這就是福音派場景中所發生的事。 在弟子們不理解的情況下,甚至違背一切理由,他命令人們坐在草地上。 «主是我的牧者:我一無所缺; 他讓我在青草地上休息”,詩篇第23篇這樣唱到。當每個人都坐下後,他拿起麵包,感謝上帝后,他把它分發給每個人。 與對觀福音書中門徒負責的不同,這裡是耶穌親自分發餅。 祂是好牧人,引導、照顧和餵養祂的羊群。 他直接而豐富地餵他:事實上,還剩下「十二個籃子,裡面裝著吃完的人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片」。 五個大麥餅夠五千人吃。 將他們交在主的手中就足夠了; 這些手不會為自己保留任何東西,它們習慣於慷慨地開放。 這個奇蹟源自於一個男孩的心,他提供了五個大麥麵包; 如果我們像那個男孩一樣,自願且慷慨地把我們僅有的一切交到主手中,奇蹟就能繼續下去。 群眾非常欽佩,想要擁立耶穌為王,耶穌卻逃離了他們,退到了山上。 耶穌不想貶低麵包的迫切性,如果他想強調用真正的麵包來滋養自己的必要性:與他的友誼。